中心概况
贫血 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,低于正常范围下限,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。据血常规上血红蛋白结果,成年男性血红蛋白<120g/L,成年女性(非妊娠)血红蛋白<110g/L,孕妇血红蛋白<100g/L即为贫血。
最常见的症状有头痛、眩晕、萎靡、晕厥、失眠、多梦、耳鸣、眼花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
分类:常见的营养性贫血:缺铁性贫血: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,常见病因:①因需求量增加致铁摄入不足:如青少年、妊娠和哺乳期妇女。②铁丢失过多:如慢性胃肠道出血(包括痔疮、胃十二指肠溃疡、胃肠道肿瘤、消化道息肉等)、女性月经过多、血红蛋白尿等,在此特别提醒男性朋友,如化验血常规发现有贫血,一定要至消化科门诊就诊行胃肠镜检查,排除有无消化道肿瘤。巨幼细胞性贫血:为大细胞性贫血,多为缺乏叶酸和(或)维生素B12引起,常见病因:①叶酸或维生素B12摄入不足:主要原因为食物加工不当,如烹调时间过长或温度过高,导致叶酸大量破坏,其次是偏食,食用蔬菜、肉蛋类减少。②吸收不良:如胃切除术后、胃粘膜萎缩致内因子缺乏,而内因子缺乏可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,在此提醒有些老年朋友炒菜时时间不要过长,有胃切除史的患者如发现有贫血,需及时补充维生素B12、叶酸。
其他类型贫血:如再生障碍性贫血,血常规上常合并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;溶血性贫血,患者多有皮肤黏膜发黄、脾大、尿色发红等;恶性血液病,如白血病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。
出凝血疾病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是源于遗传性/获得性的因素导致体内止血或凝血功能减低、抗凝血或纤溶功能亢进,导致机体出血,反之则会引起血栓形成。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包括:血友病,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ITP),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),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,新冠疫苗诱导的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症(VITT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