体检发现颈动脉有斑块,就离脑梗不远了?

发布时间:2024-02-15 浏览数:429

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定期去体检。很多人并无明显临床症状,却发现有颈动脉斑块。当颈动脉出现斑块时,是否意味着离脑梗死(缺血性脑卒中)不远了?

医生表示:事实上,这是一个认知误区。颈动脉斑块分为稳定性斑块和易损斑块,稳定性斑块相对来说比较安全。但是,斑块的形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体血管老化引起动脉硬化的结果,存在一定的风险。建议45周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,可以早期发现血管衰老的程度,预防脑梗塞,降低脑卒中的风险。


什么是颈动脉斑块?

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壁内发生脂肪聚集,聚集的脂肪逐渐增多,同时合并有含钙类物质的沉积,导致颈动脉血管局部增厚、变硬,最终导致血管内产生了外观呈现黄色,内部像粥一样的斑块,这一过程在医学上又称作动脉粥样硬化。由于颈动脉是我们脑部供血的重要动脉,所以上述改变可能会引起脑部供血不足,产生一系列症状。


颈动脉斑块产生原因?

有研究认为,遗传因素对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,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对斑块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。所以,如果家人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史,平日应注意生活方式,控制好血压、血脂、血糖,戒烟、限酒,适当锻炼身体,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,定期体检,做到早筛查、早防治。

过度疲劳也有可能诱发颈动脉斑块的产生。身体在长期过度疲劳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的“疲劳毒素”(也就是“自由基”),它会损伤血管内膜,逐渐形成颈动脉斑块。

年龄、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也是导致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。有研究显示,年龄越大,颈动脉斑块的发病率就越高,因为硬化斑块是由各种损害因子长期作用于机体而形成的。


颈动脉斑块如何筛查?

1.多普勒超声。是目前首选的无创性颈动脉检查手段,广泛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筛查及随访。不仅可以显示斑块的部位和大小、管腔狭窄部位和严重程度,还能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,并可对斑块进行形态学评价。

2.经颅多普勒超声(TCD)。是另一项无创检查手段,可显示颅内外动脉的狭窄部位、程度、血流速度、血流方向及是否有侧支循环开放等,经常与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术后评估。

3.CT血管造影(CTA)。CTA对颈动脉狭窄的判断准确性高于多普勒超声,但对斑块的形态学显示欠佳,目前广泛应用于狭窄的诊断,可作为术前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。

4.核磁血管造影(MRA)。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及其分支的三维形态和结构,并重建颅内动脉影像,对狭窄程度较重的病变判断敏感性高,但价格相对较高,体内有金属植入物(如金属假牙、起搏器或金属假体等)者禁行此检查。

5.数字减影血管造影(DSA)。DSA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,可详细评价病变的部位、范围、程度以及侧支形成情况,但因属有创操作、价格昂贵、风险较高,临床上很少单纯用于检查。


如何区别颈动脉斑块是否稳定?

1 形    状

颈动脉斑块稳定的形状一般是形态规则、表面光滑,相对来说不容易破溃,而不稳定的颈动脉斑块形态不规则,表面粗糙,在血流下发生破溃的概率就大一些,可能会引起颈动脉狭窄,导致脑供血不足。


2 临床症状

如果颈动脉斑块比较稳定,一般不会引起不适症状,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。但如果颈动脉斑块不稳定,可能会导致血管狭窄,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,出现头晕、头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还可能会引起肢体麻木、偏瘫等情况。


3 回声状态

颈动脉超声、下肢动脉血管超声等无创超声可发现斑块,根据斑块内部的回声特点,无回声与低回声代表斑块内有陈旧的出血,或胆固醇、炎细胞较多,为不稳定的斑块,等回声代表斑块内的纤维组织较多,相对稳定性高,强回声代表斑块内的大部分物质发生了钙化,就要考虑斑块能否承受血液的冲击。


颈动脉斑块如何预防?

1.调整饮食

减少过多热量摄入和特定的饮食结构。研究显示,单一饮食干预在斑块消退方面的作用有限。

坚持低油、低盐、低糖,多吃蔬菜、海鲜、豆类、坚果、谷类、橄榄油等健康食品,少吃红肉及其制品,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,限制精制碳水,适量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。

2.加强运动

运动是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干预措施。最好是每周能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例如快走、慢跑等。但不建议进行强竞技类运动,如马拉松等,过量的运动反而会损伤血管。

3.戒烟戒酒

吸烟是缺血事件、亚临床动脉硬化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,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会随戒烟时间延长而降低。

4控制体重

肥胖者多伴有内分泌紊乱,且血液中的坏胆固醇(低密度脂蛋白)和甘油三酯含量增高,好胆固醇(高密度脂蛋白)降低,容易发生动脉硬化。

体重指数(体重÷身高的平方)应控制在24以下,老年人可适当放宽,控制在26以下。


  • 文章
  • 科室
  • 医生